-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品牌設計 > 專題列表 > 正文
植物景觀設計說明
大家好!今天讓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植物景觀設計說明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創(chuàng)意嶺作為行業(yè)內優(yōu)秀的企業(yè),服務客戶遍布全球各地,相關業(yè)務請撥打電話:175-8598-2043,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本文目錄:
一、園林設計說明怎么寫
寫作方法:要直接簡化任務語言。在敘述中,我們要把直接敘述變成間接敘述,盡可能簡化人物語言。這樣,即使情節(jié)連貫,又使語句“簡練”。
正文:
一、現狀概述及分析
1、區(qū)域位置分析:巴人苑位于日照職業(yè)技術學院地滋樓A區(qū),是該區(qū)域主要的休閑場地。
2、現狀分析:目前巴人苑地面全部是石材鋪裝,僅有一個簡易羽毛球場地,沒有其它綠化及相關規(guī)劃布置,色彩比較單調。報告廳出口處的大臺階處臺階尺寸不合理,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整體風格也與現在規(guī)劃的創(chuàng)意基地不相符合。所以要做出相應的改善。
3、周邊環(huán)境:該場地周圍是藝術學院所在地,東側是地滋樓B區(qū)公共教學樓,北側是藝術學院機房和辦公樓所在地,西側是創(chuàng)意基地。同時地滋樓A區(qū)還有食品學院和信工學院,人員流動比較集中。
4、現狀分析:根據巴人苑的區(qū)域位置、場地現狀和周邊環(huán)境,在規(guī)劃設計之前對場地的用地適宜性、使用功能、巴人苑的道路交通分析和外部視覺景觀等做出了詳細的分析,以便使巴人苑規(guī)劃功能合理健全、景觀優(yōu)美并與周邊環(huán)境有機結合。
二、規(guī)劃原則
1、場地性原則:體現場地的原有的內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則:滿足師生休閑、休息、游覽的需求。
3、生態(tài)原則:強調巴人苑在校園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作用,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
4、經濟原則:充分利用場地現有條件,減少工程量
三、總體設計思想
1、關聯性 巴人苑是開放的校園空間,體現了藝術學院特有的氣息,講述了人與自然的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以及藝術與景觀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號、場景、實物和空間來使人、校園、和自然融為一體。
2、功能性
(1)開放性校園公共空間 規(guī)劃中,在東側入口處劃分了入口景觀區(qū),通過草坪的布置來達到引導人員流動和限制人流的作用。
(2)滿足不同的需求 本方案通過對場地現狀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規(guī)劃的巴人苑功能有以下幾方面:人員流動引導、休閑關景區(qū)域、休息區(qū)域。綠色能緩解眼睛疲勞,滿足藝術學院師生以及創(chuàng)意基地工作者對于綠色的需求。
3、生態(tài)性
(1)尊重自然過程,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充分利用場地的特殊位置和現狀條件,在場地中部規(guī)劃階梯綠地、涌泉和噴泉。力求減少工程量和造價。
(2)在材料的運用上力求經濟美觀相結合,在環(huán)境維護中力求減少維護費用。
二、選擇園林植物進行造景應遵循哪些原則
一、統(tǒng)一的原則:也稱變化與統(tǒng)一或多佯與統(tǒng)一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它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tǒng)一感,這佯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tǒng)一。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會引起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又會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的原則。
運用重復的方法最能體現植物景觀的統(tǒng)一感。如街道綠帶中行道樹綠帶,用等距離配植同種。同齡喬木樹種,或在喬木下配植同種,同齡花灌木,這種精確的重復最具統(tǒng)一感。一座城市中樹種規(guī)劃時,分基調樹種、骨干樹種和一般樹種。基調樹種種類少,但數量大,形成該城市的基調及特色,起到統(tǒng)一作用;而一般樹種,則種類多,每種量少,五彩繽紛,起到變化的作用。長江以南,盛產各種竹類,在竹園的景觀設計中,眾多的竹種均統(tǒng)一在相似的竹葉及竹竿的形狀及線條中,但是叢生竹與散生竹有聚有散;高大的毛竹、釣魚慈竹或麻竹等與低矮的箐竹配植則高低錯落;龜甲竹、人面竹、方竹、佛肚竹則節(jié)間形狀各異;粉單竹、白桿竹、紫竹、黃金間碧玉竹、碧玉間黃金竹、金竹、黃槽竹、菲白竹等則色彩多變。這些竹種經巧妙配植,很能說明統(tǒng)一中求變化的原則,見圖6。
裸子植物區(qū)或俗稱松柏園的景觀保持冬天常綠的景觀是統(tǒng)一的一面。松屬植物都是松針、球果,但黑松針葉質地粗硬、濃綠,而華山松、喬松針葉質地細柔,淡綠;油松。黑松樹皮褐色粗糙,華山松樹皮灰綠細膩,白皮松干皮白色、斑駁,富有變化,美人松樹皮棕紅若美人皮膚。柏科中都具鱗葉,刺葉或鉆葉,但尖峭的臺灣檜。塔柏。蜀檜、鉛筆柏;圓錐形的花柏、鳳尾柏;球形、倒卵形的球檜、千頭柏;低矮而匍匐的匍地柏、砂地柏、鹿角檜體現出不同種的姿態(tài)萬干。
二、調和的原則:即協調和對比的原則。植物景觀設計時要注意相互聯系與配合,體現調和的原則,使人具有柔和、平靜、舒適和愉悅的美感。找出近似性和一致性,配植在一一起才能產生協調感。相反地,用差異和變化可產生對比的效果,具有強烈的刺激感,形成興奮、熱烈和奔放的感受。因此,在植物景觀設計中常用對比的手法來突出主題或引人注目。
當植物與建筑物配植時要注意體量、重量等比例的協調。如廣州中山紀念堂主建筑兩勞各用一棵冠徑達25m的、龐大的白蘭花與之相協調;南京中山 陵兩側用高大的雪松與雄偉莊嚴的陵墓相協調;英國勃萊漢姆公園大橋兩端各用由九棵椴樹和九棵歐洲七葉樹組成似一棵完整大樹與之相協調,高大的主建筑前用九棵大柏樹緊密地叢植在一起,成為外觀猶如一棵巨大的柏樹與之相協調。一些粗糙質地的建筑墻面可用粗壯的紫藤等植物來美化,但對于質地細膩的磁磚、馬賽克及較精細的耐火磚墻,則應選擇纖細的攀緩植物來美化。南方一些與建筑廊柱相鄰的小庭院中,宜栽植竹類,竹竿與廊柱在線條上極為協調,見圖7。一些小比例的巖石園及空間中的植物配植則要選用矮小植物或低矮 的園藝變種。反之,龐大的立交橋附近的植物景觀宜采用大片色彩鮮艷的花灌木或花卉組成大色塊,方能與之在氣魄上相協調。
色彩構圖中紅、黃、藍三原色中任何一原色同其它兩原色混合成的間色組成互補色,從而產生一明一暗,一冷一熱的對比色。它們并列時相互排斥,對比強烈,呈現跳躍新鮮的效果。用得好,可以突出主題,烘托氣氛。如紅色與綠色為互補色,黃色與紫色為互補色,藍色和橙色為互補色。我國造園藝術中常用萬綠叢中一點紅來進行強凋就是一例。英國謝菲爾德公園,路旁草地深處一珠紅楓,雄紅的色彩把游人吸引過去欣賞,改變了游人的路線,成為主題。幸樹金黃的秋色葉與濃綠的拷樹,在色彩上形成了鮮明的一明一暗的對比,見圖8。而遠處玉龍雪山尖峭的山峰與近處測柏的樹形非常協調出圖9。這種處理手法在北歐及美國也常來用。上海西郊公園大草坪上一株櫸樹與一株銀杏相配植。秋季樓樹葉色紫紅,枝條細柔斜出,而銀杏秋葉金黃,枝條粗壯斜上,二者對比鮮明。浙江自然風景林中常以闊葉常綠樹為骨架,其中很多是拷屬中葉片質地硬,且具光澤的照葉樹種,與紅、紫、黃三色均有的楓香。烏拍配植在一起具有強烈的對比感,致使秋色極為突出,見圖10。公園的人口及主要景點常采用色彩對比進行強調。恰到好處地運用色彩的感染作用,可使景色為之增色不少。黃色最為明亮,象征太陽的光源。幽深濃密的風景林,使人產生神秘和膽怯感,不敢深入。如配植一株或一叢秋色或春色為黃色的喬木或灌木,諸如燁木、無患子、銀杏、黃刺玫、栗棠或金絲桃等,將其植于林中空地或林緣,即可使林中頓時明亮起來,而且在空間感中能起到小中見大的作用。紅色是熱烈、喜慶、奔放,為火和血的顏色。刺激性強,為好動的年輕人所偏愛。園林植物中如火的石榴、映紅天的火焰花,開花似一片紅云的鳳凰木都可應用。藍色是天空和海洋的顏色,有深遠、清涼、寧靜的感覺。紫色具有莊嚴和高貴的感受。園林中除常用紫藤、紫丁香、藍紫丁香、紫花泡侗、陰繡球等外,很多高山具有藍色的野生花卉急待開發(fā)利用。如烏頭、高山紫苑、摟斗菜、水苦荬、大瓣鐵線蓮、大葉鐵線蓮、牛舌草、勿忘我、藍靛果忍冬、野葡萄、白擅等等。白色悠閑淡雅,為純潔的象征,有柔和感,使鮮艷的色彩柔和。園林中常以白墻為紙,墻前配植姿色俱佳的植物為畫,效果奇佳,見圖11 。綠地中如有白色的教師雕像,則在周圍配以紫葉桃、紅葉李,在色彩上紅白相映,而桃李滿天下的主題也極為突組成,最受中老年人及性格內向的年輕人歡迎。園林中植物種類繁多,色彩繽紛,常用灰葉植物很能達到統(tǒng)一各種不同色彩的效果。
三、均衡的原則:這是植物配植時的一種布局方法。將體量、質地各異的植物種類按均衡的原則配植,景觀就顯得穩(wěn)定、順眼。如色彩濃重、體量龐大、數量繁多、質地粗厚、枝葉茂密的植物種類,給人以重的感覺;相反,色彩素淡、體量小巧、數量簡少、質地細柔、枝葉疏朗的植物種類,則給人以輕盈的感覺;根據周圍環(huán)境,在配植時有規(guī)則式均衡(對稱式)和自然式均衡(不對稱式)。規(guī)則式均衡常用于規(guī)則式建筑及莊嚴的陵園或雄偉的皇家園林中。如門前兩旁配植對稱的兩株桂花;樓前配植等距離、左右對稱的南洋杉、龍爪槐等;陵墓前、主路兩側配植對稱的松或柏等。自然式均衡常用于花園、公園、植物園、風景區(qū)等較自然的環(huán)境中。一條婉蜒曲折的園路兩旁,路右若種植一棵高大的雪松,則鄰近的左側須植以數量較多,單株體量較小,成叢的花灌木,以求均衡。
四、韻律和節(jié)奏的原則:配植中有規(guī)律的變化,就會產生韻律感。杭州白堤上間棵桃樹間棵柳就是一例。云棲竹徑,兩旁為參夭的毛竹林,如相隔50m或100m就配植一棵高大的楓香,則沿徑游賞時就會感到不單調,而有韻律感 的變化。
三、你能列舉植物造景的形式美原則有那些?
人在長期審美活動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各種既相區(qū)別又有聯系的形式美規(guī)律,他們隨同形式美的發(fā)展而有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生成、演變過程。概括美原則起來主要有統(tǒng)一法則、時空法則、數的法則。
統(tǒng)一法則就是整齊一律又稱單純齊一,是人類最早發(fā)現,也是最簡單的形式美。它由各種物質材料按相同方式排列所形成,其中沒有明顯的差異和對立因素,使人產生的是一種明凈、純潔、一致的感受。單一的色調,如大片草坪、單純樹林等;或整齊劃一的行道樹、廣場上矩陣式栽植;或簡單的幾何形體,如綠籬,或由灌木修剪形成的幾何圖案等,都屬于這種形式美。整齊一律的形式美常應用于道路綠化、廣場綠化和大型公共建筑空間綠化。他雖然簡單,但要注意,若運用不當,會給人呆板、單調之感。對稱均衡——作為一種體現事物各部分間組合關系的最普遍法則,對稱有兩種形式:線對稱和點對稱。前者是以一條線為中軸,左右或上下兩側均等;后者則以一個點為中心,不同圖形按一定角度在點的周圍旋轉排列,形成放射狀的對稱圖形。對稱保持了整齊一律的長處,同時避免了完全重復的呆板,既顯得莊重、安穩(wěn),又起到了襯托中心的作用,所以在植物景觀設計中應用廣泛。主要道路兩側、公園的主入口處、陵園等常用線對稱的形式設計,主建筑、交通安全島、小型廣場中心或圓形花壇常用點對稱設計。調和對比——調和是在變化中趨向于同一,對比則在變化中趨向于差異,他們都顯現了矛盾運動的兩種狀態(tài)。具體來說,在調和中,各種形式因素基本上保持同一格調、同一基色,沒有明顯的差異。色彩中具有同一色相的同類色,如紅與橙、橙與黃、黃與綠、綠與藍、藍與青、青與紫、紫與紅燈,就是調和色。由于調和能給人以協調、融合、寧靜之感,屬于陰柔之美,所以在一些供人休息和需要安靜的場所,植物景觀設計往往偏于調和的形式美。節(jié)奏韻律,節(jié)奏是指事物在運動過程中有秩序、有規(guī)律的反復。構成節(jié)奏有兩層變化關系:一是時間上的間隔與連續(xù)所產生的變化過程,二是力量的強弱變化。這兩種變化有規(guī)律的組合起來,并加以反復交替,便形成節(jié)奏,如杭州白堤上桃與柳相間種植。園林植物造景設計時,樹形、色彩、線條、質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異和變化,顯示多樣性,但又要使他們之間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統(tǒng)一感,這樣既生動活潑,又和諧統(tǒng)一。變化太多,整體就會顯得雜亂無章,甚至一些局部感到支離破碎,失去美感。過于繁雜的色彩會引起心煩意亂,無所適從;但平鋪直敘,沒有變化,又會單調呆板。因此,要掌握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tǒng)一的原則。四、園林景觀植物配置深度解析
“只有當人們認識到 樹木創(chuàng)造空間的能力時,他們才會感到樹木的真正的存在價值和意義。”
——亞歷山大
植物的介紹
在我國,園林植物配置早已被勤勞智慧的古代人們開始著手研究。早在七千年前,花卉已經作為一種觀賞品登上大雅之堂;在距今三千年的甲骨文中的“園、圃"等字樣代表在那個時期園林的雛形已經形成;距今2500年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詩經》、《楚辭》有了栽培花卉的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園林草木記》等專業(yè)著作。歷史上還有很多諸如《三輔黃圖》、《洛陽名園記》等關于植物配置的著作。在古代,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風格的塑造是通過文人墨客對于植物的描寫等具體表現形式來完成的。一年四季中植物景觀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豐富多彩,充滿了詩情畫意。
隨著人們對居住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植物在環(huán)境中占據著越來越廣的重要位置。植物造景是指通過人工設計、栽植、養(yǎng)護等手段,使植物群落或單個植物個體在形態(tài)、色彩、線條、造型上帶給人們一種美的感受或聯想,即通過將觀賞植物進行合理地搭配種植、造型等活動創(chuàng)造出特定的景觀。植物在調節(jié)人類心理和精神方面也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并起到分割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景觀效果的作用。
植物空間營造
植物景觀是重要的園林空間的元素結構,在園林景觀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園林植物空間設計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不僅在現代花園中證明了其重要性,中國古典園林和西方園林也始終高度重視植物空間的建設和營造。一個具有季相變化的植物,形成不同的植物空間的時候也創(chuàng)建了絢麗多姿的風景。在處理植物景觀設計的時候,不能只是片面重視植物本身的觀賞性,而是應該將其擴大到空間的范圍中。景觀設計的基本要素是空間,從空間的觀點出發(fā)去探討、研究、使用和感覺景觀才是真諦所在。
植物景觀是由植物個體、植物群落、自然植被展現出來的,通過人的感官產生一種真實體驗的美麗感受。植物景觀是使用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包括藤本植物,通過藝術的表現手法,充分發(fā)揮植物形態(tài)、線條、色彩等自然美感(也包括整形修剪植物)來建立植物景觀。如何在遵循植物生態(tài)學原理、符合園林藝術構圖和環(huán)境保護要求的情況下,進行合理配植,創(chuàng)造出各種優(yōu)美、實用的園林空間環(huán)境,并使其能夠充分發(fā)揮園林綜合功能和生態(tài)效益呢?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一同走進本次的專題,探討現代景觀設計中應該營造怎樣的植物空間,才能為改善人居環(huán)境做出貢獻。
一、園林植物的空間構成
1.垂直分割面
是由一定高度的植物組成的一個面。垂直分隔面形成清晰的空間范圍和強大的空間封閉的感覺。首先,直立的樹干即為處在外部空間中的支柱,他們中的大多數是以不明顯的方式來表達垂直分隔面的。其次,樹枝分支高度和葉子的密度影響了空間的圍合感。喬木中,闊葉樹種或者針葉樹種,營造的圍合感與其體積成正比。落葉植物的圍合程度不是一成不變的,夏天是封閉的,冬天是開放的,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落葉植物的樹枝上所表現出來的空間范圍和常綠植物在豎向上可以形成穩(wěn)定的空間封閉效果有著顯著的區(qū)別。
2.覆蓋面
大、中型樹冠相互連接構成了覆蓋的園林植物空間。植物空間的覆蓋面通常由分支點高度在人類身體高度以上的枝葉形成,這限制了人類看向天空的視線。覆蓋面的特征和樹葉密度、分支點高度和種植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夏天郁郁蔥蔥的樹葉形成的樹蔭遮天蔽日,帶來的封閉感最為強烈,冬天落葉植物僅以樹枝覆蓋,人向上看的時候視線通透,封閉感最弱。
3.基面
Kevin lynch說過,“空間主要是由垂直的面限定的,但唯一的連續(xù)的面卻在腳下”,可見基面形成了最基本的空間范圍物。
4.時間
園林植物空間和建筑空間最大的區(qū)別取決于“時間”這一維度。植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季節(jié)的變化生長、發(fā)育到成熟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個在葉片、花朵顏色、香氣、枝條、株型和一系列的顏色和形態(tài)上的變化,構成了四個不同的季節(jié)變化。植物的這種季相變化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景觀空間的組成,為人們提供了各種可選擇的空間類型。當落葉植物圍合植物空間的時候,圍合程度會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春天到夏天,枝繁葉茂的樹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空間;秋冬季節(jié)到來時,伴隨著植物葉片的凋零,人的視線可以突破限制,逐漸延伸到外部空間。其次,季相變化中的顏色變化也非常明顯,通常來說,葉子和花朵的顏色在一年四季中都有著豐富的變化。園林植物營造的景觀是一種動態(tài)的,富有生命力的景觀。
二、園林植物空間類型
1.開敞植物空間
開敞植物空間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區(qū)域范圍內,人們的視線高出植物景觀的空間。這個空間沒有覆蓋面的限制,其大小空間形式只是由基面和垂直分隔面來決定的,但在這個空間內,垂直分隔面只以地被植物和較為低矮的灌木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身處其中,人的視線開闊,心情舒暢,容易放松心情從而得到滿足感。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除了使用草坪和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外,應該推進具有較強的生命力,易于維護和管理的地被植物的使用,來營造這樣的空間。
2.半開敞植物空間
半開敞植物空間是在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內,四周并不完全開敞,部分的視角被植物阻隔了人們的視線,是開敞空間向封閉空間的過渡,是出現在園林中最多的空間類型。它還可以使用地形、巖石和小品等景觀元素和植物配置在一起來實現。半開敞的植物空間可以抑制人們的視線,以指導空間的方向,實現“障景”的效果。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封閉的那一面,可以使用大小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層配置模式,這樣能夠帶來更好的生態(tài)效應。
3.覆蓋植物空間
覆蓋植物空間通常位于樹冠與地面之間,通過枝干的分枝點高度和密集的樹冠形成空間的感覺。大型喬木是形成覆蓋空間的好材料,這種植物分枝點較高,樹冠一般較大,具有很好的庇蔭效果,無論是孤植或群植,均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和遮陰休息區(qū),這種植物空間的營造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主要任務。此外,藤本或攀援植物利用花架、拱門作為攀附的載體,也可以有效構成覆蓋空間。
4.縱深植物空間
狹窄而長型的縱深空間因為兩側的景物不可見,更能夠導引人們的方向,人們的視線會被引向空間的一端。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可以經常見到植物材料來興建的縱深空間,如溪流峽谷等兩邊種植著高大的喬木形成密林,道路兩旁整齊的種植著高大挺拔的行道樹。營造這種空間時枝繁葉茂的大型喬木為最佳材料選擇,在縱深感被加強的同時,生態(tài)效益也被提高。
5.垂直植物空間
垂直面被植物封閉起來,頂平面開敞,中間空曠,便能形成向上敞開的植物空間。分支點低,樹冠緊密的小型和中型的喬木形成的樹列,高大的修剪整齊的綠籬,都可以構成一個垂直植物空間。這種空間只有上方是開放的,使人仰視,視線被引導向空中,可以給人以強烈的封閉感和隔離感,紀念花園中經常出現這種空間。
6.郁閉植物空間
垂直植物的株型能構成豎向上緊密的空間邊界,當這種植物和低矮型平鋪生長的植物或者灌木搭配使用時,人們的視線被完全閉鎖,圍合感更為強烈,大型喬木作為上層的覆蓋物,整個空間的就變成了完全封閉的空間。這種空間類型在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或植物園中最為常見。在現代景觀設計中,這種植物空間具有最復雜的群落結構、最豐富的植物物種和最明顯的生態(tài)效益。
三、園林植物景觀空間的特征
園林植物景觀是戶外空間的一個重要的性能表現,它與園林建筑、水、地形和其他元素一起來構建的園林中的不同。其特征體現這四個方面。
❶植物景觀空間具有第四維界面
園林植物景觀空間和建筑空間最大的區(qū)別是在植物景觀空間的第四維界面“時間”。
時間因素包括時期、季節(jié)和年限等,是園林植物景觀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植物景觀在不同時期、不同季節(jié)、和不同的年限里都表現不同,不一樣的氣候特點下,同一植物景觀也會有較大差異的表現,一天的不同時期,光影的變化也會帶來植物景觀的異質性。
在落葉植物圍合的空間里,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圍合性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如在夏天,封閉感很強烈的植物空間,在冬天卻是通暢,開放的。植物從幼苗期向成熟期的轉化,顯示為園林植物景觀特征的階段性變化。
❷空間形態(tài)復雜和多樣化
在園林植物的空間結構種,主要是自然形態(tài)的樹和花灌木,使得空間形式更自由和富于變化,增加了景觀的不確定性和流動性。
❸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和活動
園林植物景觀空間形式體現在植物從幼苗到成熟期的轉換,景觀植物群落生態(tài)因子的調節(jié)和變化,植物根據季節(jié)產生的不同的空間形態(tài)。
❹園林植物空間尺度變化幅度大
建筑空間是基于建筑物的功能設計,它的規(guī)模并沒有改變。但作為主體種植的植物景觀空間尺度變化很大,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空間感受。
3
植物的作用
中西方園林
東西方園林植物配置對比
1、西方植物造型藝術
意大利臺地園 | 法國古典主義園林 | 英國風景式園林
“西方人為了體現征服自然,顯示認為的力量,園林中大量采用規(guī)則式植物造型進行植物造景。樹木花卉的應用也往往表現人對自然的控制與改造,樹木多被修剪成各種幾何形體、文字、圖案,甚至一些復雜的牧人或動物形象,被稱為綠色雕塑或植物雕塑?;ɑ鼙环N植成模紋形式”。
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過改造通地形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建筑和布置圓路等途徑創(chuàng)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huán)境和游憩境域。
2、東方中國園林植物配置
用植物營造優(yōu)美的林冠線。
注重四時景觀
貴精不貴多
選擇自然美屬性和精神美屬性兼具的
模擬自然山林種植植物,忌規(guī)則種植。
咫尺山林,盡量在小的空間內營造出無限空間
雖由人做,宛自天開,植物不做修剪,盡量保持其自然的原生態(tài)
植物的擬人化
將植物的詩情畫意寫入園林
木本植物運用多,草本植物應用少,重視植物形體造景
用植物和建筑、山石、亭廊和水體配合,相互掩映遮擋,忌一眼望穿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是指以江南私家園林和北方皇家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山水園林形式。在中國傳統(tǒng)建筑中,古典園林是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建筑。它被舉世公認為世界園林之母,世界藝術之奇觀,人類文明的重要遺產。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和最高目的,從而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審美旨趣。它深浸著中華文化的內蘊,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藝術珍品,是一個民族內在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是我們今天需要繼承與發(fā)展的瑰麗事業(yè)。
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植物景觀設計說明問題和相關問題的解答了,如有疑問,可撥打網站上的電話,或添加微信:1454722008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