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創(chuàng)意學院 > 技術 > 專題列表 > 正文
報業(yè)將被什么行業(yè)顛覆(報業(yè)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大家好!今天讓創(chuàng)意嶺的小編來大家介紹下關于報業(yè)將被什么行業(yè)顛覆的問題,以下是小編對此問題的歸納整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ChatGPT國內免費在線使用,能給你生成想要的原創(chuàng)文章、方案、文案、工作計劃、工作報告、論文、代碼、作文、做題和對話答疑等等
你只需要給出你的關鍵詞,它就能返回你想要的內容,越精準,寫出的就越詳細,有微信小程序端、在線網頁版、PC客戶端,官網:https://ai.de1919.com
本文目錄:
一、報紙為什么要集團化
網融合背景下山東報業(yè)的規(guī)?;l(fā)展之路
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中,明確提出實現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三網融合,構建寬帶、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而“三網融合”的概念自2001年“十五”規(guī)劃綱要第一次明確提出到現在,已進入試點階段,產業(yè)融合、終端融合、技術融合、網絡融合、內容融合等五大融合,將使現有的媒介生態(tài)、媒介文化發(fā)生改變,媒介革命已加速到來。在這種大背景下,山東報業(yè)如何認清自身所處形勢,找到正確的規(guī)?;l(fā)展之路成為當務之急。
三網融合背景下,報業(yè)面臨嚴峻挑戰(zhàn)
三網融合是指把電視廣播網(屬廣電部門所有)、電信網和互聯網(后兩者屬電信運營商所有)合并成一張功能更為齊全的大網,用戶可通過單一終端(或接入方式)實現文字、語音、數據、圖像和音頻等各類信息接收與發(fā)布,大幅提升網絡資源的利用率。它不僅涉及三大領域內相關企業(yè)之間的合并重組,還直接涉及產業(yè)結構升級、資源共享以及網絡資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等方面。電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的三網融合為信息產業(yè)鏈上下游提供了巨大機遇,但報業(yè)無法直接從這條信息產業(yè)鏈中分一杯羹,面臨數字媒體新時代的嚴峻挑戰(zhàn)。
1.受眾接觸媒體習慣面臨改變,報紙對受眾吸引力降低
三網融合后,受眾可用電視遙控器打電話,在手機上看電視劇,隨自己需要選擇網絡和終端,只要拉一條線、或無線接入互聯網即可完成通信、看電視、上網等功能,終端和網絡的便捷必將改變受眾的媒體接觸習慣,報紙對受眾的吸引力降低,報紙的受眾被分流。
2.報紙的內容優(yōu)勢不再明顯,新聞文體可能發(fā)生改變
傳統媒體中,報紙與廣播、電視相比的優(yōu)勢在于有深度,權威性強,近年來,報紙面對新媒體沖擊,主打的也是內容牌,深度報道、解釋性報道成為報紙?zhí)嵘陨砀偁幜Φ闹匾侄?。三網融合給當前魚龍混雜的內容制作商提供了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廣電與電信都可以涉足內容制作業(yè),報紙的內容優(yōu)勢不再明顯,而終端的便捷性也可能會顛覆傳統媒體一直秉持的消息、通訊文體,一句話新聞或將成為新生媒體的主流文體。
3.報紙在時效性、互動性、便攜性等方面的缺點將被放大
三網融合的實現,相當于搭建了一條“信息高速公路”,所有信息被放在一個高效的信息平臺上,使新聞即時發(fā)布成為可能,報紙“按日發(fā)稿”的發(fā)布方式,單一的發(fā)布渠道根本無法滿足三網融合的要求,報紙不能提供最新資訊、與受眾難以進行高效互動,紙張過多攜帶不便等問題更被放大,劣勢凸顯出來。
山東報業(yè)的應對現狀分析
媒體做大做強的途徑可以分為“自身滾雪球式發(fā)展”和“集團化發(fā)展”兩種。面對三網融合的挑戰(zhàn),面對即將到來的媒介革命,擴大規(guī)模成為傳統報業(yè)發(fā)展的首要任務。如果只是追求自身滾雪球式發(fā)展,機會成本會有很大的喪失。只有走規(guī)?;l(fā)展道路,報業(yè)才能進行有效的內部整合,提高競爭力,打造縱深產業(yè)鏈,弱化自己的缺點,凸顯自身優(yōu)勢。
山東報業(yè)積極調整自身,采用兩種方式來擴大規(guī)模:一種是報紙行業(yè)內部的聯盟,進行報業(yè)內部的資源整合;另一種是全媒體模式,即新舊媒體整合經營,組合多種媒體形態(tài)。
1.報紙內部結盟,進行資源整合
應該說,山東報業(yè)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做出了諸多嘗試。2007年7月,青島、日照、濰坊、威海、煙臺、淄博六市報社成立山東半島報業(yè)聯盟,創(chuàng)辦《今日膠東》專刊,聯合辦報,共享新聞資源。2009年11月,大眾報業(yè)集團半島傳媒有限公司與濰坊報業(yè)集團開展戰(zhàn)略合作,實行資本聯姻,共同經營《濰坊晚報》。2010年10月,大眾報業(yè)集團與臨沂日報報業(yè)集團聯合組建山東沂蒙晚報傳媒有限公司、山東魯南商報傳媒有限公司,共同經營《沂蒙晚報》、《魯南商報》。
報紙內部結盟,能夠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避免報業(yè)間的惡性競爭,集合優(yōu)勢力量,使報業(yè)實現資源整合,拓展發(fā)展空間,創(chuàng)造更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打造全媒體,組合多種媒體形態(tài)
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從2008年開始在全國率先實施全媒體戰(zhàn)略,組建全媒體新聞中心,通過組合多種媒體形態(tài),依據水母網、煙臺手機報平臺形成嶄新的全媒體框架,培養(yǎng)融合性人才,實現從“營銷報紙”到“營銷內容”的轉變,在全國報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全媒體運作顛覆了大家對“報紙”、“報社”的傳統認識。新聞紙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紙”,而是一種顯示終端和存儲介質,就像電腦、顯示器、手機、手持閱讀器等一樣;報社不再是“報紙社”,而是“報道社”,其核心不再是報紙而是報道,是內容。也許有一天,報紙會“死去”,但是新聞報道永不會消亡。
煙臺日報實行的全媒體模式能夠有效應對三網融合給報業(yè)帶來的挑戰(zhàn),發(fā)布渠道的多樣化和發(fā)布方式的即時化能夠增強報道的時效性,彌補了傳統媒體的缺點,全媒體采用的新平臺加強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手機報等形式也使紙媒的新聞報道“便于攜帶”。當然,這種全媒體模式在終端建設上、在品牌塑造方面,仍然有很多可以努力的地方。
山東報業(yè)如何走好規(guī)模化發(fā)展道路
山東報業(yè)要走好規(guī)?;l(fā)展道路,需要從內容生產和內容銷售兩個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內容生產上,做深時政報道,進軍視頻內容制造業(yè),內容銷售上,細分受眾,開發(fā)信息終端,打造品牌。
1.進軍視頻內容制造業(yè),做深時政報道
傳媒大亨默多克曾說,不論是紙質時代還是數字時代,只要媒體創(chuàng)造了“必讀、必有的內容”,并借助于合適的媒介來適應讀者,就能夠“脫胎換骨、壽比南山”。他堅信“內容為王”的媒體定律不會過時。三網融合大背景下,報業(yè)應主打內容牌,做大、做深時政報道,利用報紙的權威性對新聞進行深度解讀,吸引受眾。
三網融合后,視頻形式將成為主要的內容傳播方式,3G和互聯網電視技術的發(fā)展應用,推動了一些原來以圖文為主業(yè)的傳統媒體涉入互聯網電視和手機電視領域,視頻內容制造業(yè)應運而生。傳統媒體集團紛紛著手發(fā)展視頻內容,中央電視臺開設中國網絡電視臺(CNTV),新華社主辦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CNC),人民網試水人民電視(PTV)。山東報業(yè)也應抓住機遇,發(fā)展視頻內容,建設視頻平臺,全方位打造信息產品,提升自身競爭力。
2.細分受眾,精確傳播
互聯網提供的海量信息,首先淹沒的群體就是那些沒個性、千篇一律、沒有信息附加值的媒體。因此,國內有學者很早就預測,數字化時代最先死掉的紙媒將是綜合類的大眾報刊。傳統媒體,就像早期工業(yè)化戰(zhàn)爭,只會用大炮和飛機狂轟濫炸,而數字時代的戰(zhàn)爭變成了“精確制導”和“精確打擊”,媒體做不到“精確傳播”,就會被淘汰。從企業(yè)營銷學上看,數字化時代的傳媒一定是“細分的產品”。
三網融合背景下,各類信息紛至沓來,如何給受眾他們最想要的,成為考驗各類媒體的一個關卡。報業(yè)要想突出重圍,必須走細分受眾的路子,應該說當年《都市女報》能夠取得成功,便在于它做的是一張?zhí)厣珗?,而不是綜合類報紙,它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窄眾”的路子,帶來了發(fā)行的彈性空間。
目前都市報普遍采用的一應俱全的百貨商場式的經營模式,內容盡可能廣泛,力求涉及方方面面,自身特色不明顯。報紙要想從三網融合為背景的媒體大戰(zhàn)中脫穎而出,必須采用更加精確、更加細分的專賣店式的經營模式,找準目標人群,使傳播效率最大化,這才是報業(yè)應該考慮的問題。
3.開發(fā)信息終端,打造傳播平臺
南方都市報是較早介入信息終端開發(fā)、打造傳播平臺的報社之一,先有珠三角城市門戶奧一網,后有南都報系官方網站南都網,還推出了網頁電子報式完全版、多媒體形式的精華版、郵件式投放的訂閱版以及門戶式的新聞網站、手機客戶端閱讀器等多種數字產品,豐富了南都的話語表達形式和報道形態(tài)。2009年底,南都推出智能手機平臺南都閱讀器,全面整合南都報系優(yōu)質原創(chuàng)內容,每天24小時不間斷提供新聞及觀點,用戶可以更方便地獲取新聞,隨時隨地閱讀。
在國外,創(chuàng)辦于1851年,至今已是“百年老店”的紐約時報公司還利用新技術鞏固與發(fā)展其核心內容產品的生產。紐約時報網站重點研發(fā)時報閱讀器(Times Reader),擁有出色的網絡系統“數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Digital)。美國另一大傳媒集團甘奈特公司創(chuàng)建今日美國網站(www.usatoday.com),今日美國網站還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合作,提供移動電話信息服務;和帕姆公司(Palm)、微軟公司等合作,提供掌上電腦、袖珍電腦的信息服務。
山東報業(yè)也應借鑒國內外傳統媒體的眾多嘗試,可與手機等終端制造商合作開發(fā)信息終端,使受眾接觸新聞更便利;也可與電信、互聯網運營商合作,打造傳播平臺,促進報紙的數字化轉型,增強與受眾的互動。人民日報數字版的收費嘗試也值得思索,用傳統媒體來經營新媒體不僅有可行性,而且有可能提高新聞的可讀性,提升讀者的忠誠度。
4.打造品牌,提升影響力
現代報業(yè)集團的發(fā)展必須以品牌競爭力為中心,以跨媒體建設為重點,這是報業(yè)集團生存與發(fā)展的基本戰(zhàn)略。三網融合會使媒體更加多元,信息過剩的時代,媒體品牌對于受眾選擇媒體更是至關重要。
齊魯晚報自2001年便有意識地提出“品牌增值戰(zhàn)略”,2005年提出“服務讀者,奉獻社會,成就自我——辦主流大報,樹百年品牌”的核心價值理念,有意識增強報紙的品牌建設。相比而言,山東其他報紙雖然辦報水平不低,也提出了一些辦報理念,但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本文為山東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產業(yè)化進程中山東報業(yè)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09RKB298】
(王倩,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副教授;李昱丹,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系2009級研究生)
二、全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記者應該如何主動轉型
自媒體時代的發(fā)展 傳統媒體該如何活下去?
隨著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各種自媒體平臺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創(chuàng)建一個自媒體幾乎是“零門檻”,在各領域中一些有影響力、用戶數量龐大的“自媒體大號”逐漸成長起來,其內容垂直細分,為訂閱者提供熱點事件的一線觀察、行業(yè)動態(tài)的獨家定位解讀,及本地事件的最新快報。在此情況下,各主流媒體急需在鞏固發(fā)展傳統業(yè)務的基礎上,加快數字化、網絡化、移動化轉型步伐,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無縫對接、同步壯大,保證主流思想輿論的不斷鞏固。難么,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該如何延續(xù)發(fā)展下去呢?
【自媒體生態(tài)圈在逐漸形成】
雖然機器人寫稿離我們越來越近,但媒體賴以生存的基礎,是信息不對稱和渠道的壟斷。信息不對稱,就需要有機構來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發(fā)行渠道被壟斷,大多數人就需要媒體。但在互聯網自媒體時代,這兩點都被顛覆了。以往傳統媒體提供的信息產品大多數都可以由自媒體來提供,換言之,來搶傳統媒體飯碗的正是自媒體。
自媒體生態(tài)圈業(yè)已形成。討論自媒體必須首先回答一個問題:誰在“玩”自媒體?答案很清晰,以虎嗅網、云科技、鈦媒體、36氪等為代表的科技網站,以及網易、搜狐、新浪等為代表的門戶網站,還有一些推送精品內容的網絡“大V”、大佬們。顯然,轉戰(zhàn)自媒體已成為共識,完整的自媒體生態(tài)圈正逐漸形成。
自媒體的贏利模式日益成熟。精準的自媒體營銷方式,無疑將贏得越來越多“廣告主”的青睞。
“自媒體”的走紅成為可能顛覆傳媒業(yè)生態(tài)的新興力量,其根本原因是自媒體的特色化內容和規(guī)則框架內更多的自由發(fā)言,滿足了過去大眾媒體無法提供的、分散的用戶需求。而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意味著自媒體的受眾群體無限蓬勃,加上內容推送的低成本,自媒體的市場日益鞏固。
傳統媒體用戶群體的流失,帶來的是市場的不斷萎縮,接著是廣告主的出走,采編隊伍的轉型,優(yōu)質內容生產動力不足,直至用戶群體的持續(xù)流失,這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的用戶黏性卻很高,具體表現在,自媒體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如關注、下載、訂閱等快捷地把內容推送到受眾眼前的電腦或手機屏幕上,這意味著自媒體從內容生產到內容傳播,始終與讀者“面對面”。
【“剩余價值”去決定市場份額】
互聯網是個開放式的傳播平臺,所有人都可以用這個平臺進行信息交互,原有的媒體對于信息交互渠道的壟斷也隨之消失。
對媒體業(yè)而言,另一個壞消息是,信息本身的廉價化和免費化趨勢也不可避免。信息交互的成本降低,本身就意味著無論是媒體還是個人,獲取信息的成本都降低了。成本低了,售價就會下來。生產和發(fā)行成本都低了,產量就會上去。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信息已經冗余,已經嚴重過剩。
媒體不再壟斷發(fā)行渠道,還造成了一個現象,反過來進一步沖擊媒體的市場。也就是免費信息的大量出現,且不再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企業(yè)的日常信息發(fā)布,可以去掉中間環(huán)節(jié);各種高端信息的分析研判,有人免費提供;剩下的各類日常瑣碎信息,留給很多的自媒體以及“知乎”這樣的社交網站。因此,留給傳統媒體的空間就越來越窄小。
自媒體的平臺多種多樣,博客、微博、微信等,但自媒體的發(fā)展早已走過了跑馬圈地的造星時代。絕大多數的公眾號打開率在10%以下,微博“大V”真粉率極少超過50%,低俗、造假等殘酷的事實說明,互聯網自媒體的發(fā)展已經到了后大佬時代,也意味著,不管是“老江湖”還是新進入者都不得不思考自媒體的“剩余價值”,以求在自媒體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內容為王,以質取勝。不管什么時候,專業(yè)的內容都是自媒體的立足之本,只有原創(chuàng)、精品和堅持的自媒體才能贏得用戶口碑,拿下市場份額,進入良性發(fā)展。至于盲目跟風的偽自媒體、定位不清沒特色的自媒體、靠抄內容騙眼球的自媒體、不能持續(xù)輸出精品內容的自媒體、以傳統思維運作的自媒體,則必然會被拍死在沙灘上。
內容生產模式再選擇。今日頭條徹底顛覆了傳統媒體版面、位置、推廣的概念,自媒體迎來了巨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如果沒有專業(yè)力量的支持,一般的自媒體將很快被淘汰。也就是說,在強調特色的自媒體時代已然需要借助團隊、資本、營銷的力量。一些高質量的優(yōu)秀自媒體品牌如“羅輯思維”“吳曉波頻道”等,背后就是專業(yè)的制作和創(chuàng)意團隊。所以,后大佬時代的自媒體必須放棄單打獨斗的內容生產模式,重新選擇團隊的力量。
跨平臺、多形式傳播。面對越來越多自媒體人的加入,內容推廣變得越來越難,尋求創(chuàng)新成為必然選擇。顯然,視頻、音頻等自媒體已經成為下一個淘金方向。隨著優(yōu)酷、土豆、愛奇藝等視頻網站的支持,大量的自媒體視頻節(jié)目涌現,荔枝FM等音頻自媒體也大受用戶追捧。而其中很多的產品其實是一種內容的衍生品,這充分說明,規(guī)劃各個渠道的表達形式,才能讓內容產生最大影響力。
警惕法律風險。自媒體的黃金時代,背后是野蠻生長、缺乏監(jiān)管和毫無準入門檻的亂象,這使得很多自媒體誤以為可以濫用受眾的平臺,而忽視現實的法律風險與責任義務。營銷號“頂尖企業(yè)家思維”冒用王健林的名義發(fā)布文章、阿里起訴自媒體人葛甲、頭條號“周末干嘛”對黃圣依進行誹謗,自媒體的麻煩不斷充分證明規(guī)范經營已經刻不容緩,“誰來審核自媒體”也成為不得不深思的話題。
互聯網+營銷。自媒體不能僅憑興趣和激情寫作,也需要成熟的商業(yè)模式支持,所以營銷是不可少的,商業(yè)化是自媒體的發(fā)展方向。一句話,不想賺錢的自媒體,不是合格的自媒體。規(guī)?;狡?、渠道能力弱、議價定價能力弱正是自媒體商業(yè)化的最大阻礙,而這些正是傳統媒體的既有優(yōu)勢,因此,媒介融合或將成為自媒體商業(yè)化的成熟路徑選擇。
【開拓移動市場搬移到平臺】
就人工智能目前的發(fā)展水平來看,離能夠自主思考還很遠。而人借助互聯網成為自媒體的趨勢反而在更大的程度上改變著人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和能力?,F在一條信息的傳播可能還等不及被思考加工,就已經由眾口傳播到了全球。因此,在“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必然會根據不同的需要、不同的性格而形成不同的小圈層。因而,未來媒體的體量也將縮小,都市類報刊等或將大量退出市場,取而代之的是PC端和移動端的都市類、生活類信息載體。
傳統媒體要在長期以來形成的權威影響范圍內創(chuàng)新包裝新媒體,利用可控的社會資源,開拓移動產品市場,著力點在“移動媒體門戶”,而不是單個移動媒體產品。面對潮涌般出現的無數移動媒體,整合、集聚、形成移動領域的平臺和門戶的思路,已有多家在推進,如百度新推出“度秘”意在集納各種APP,360公司去年推出為各傳統媒體免費制作和推廣APP的計劃,今日頭條去年推出各單位加盟的“頭條號”。
對于各地傳統報業(yè)集團的重點移動媒體來說,一方面,未來計劃不能停留在單一新聞媒體,而應當集合本地區(qū)各單位移動媒體產品,成為移動新聞媒體綜合平臺;另一方面,以新聞資訊為主體,拓展本地市民的服務功能,這些功能不一定自己做,可分包、集聚其他商業(yè)服務移動產品。
對移動領域的媒體整合而言,傳統媒體的影響力以及政策支持很重要,但最終成功仍舊要靠市場??梢钥吹?,《東方早報》旗下澎湃新聞的火爆仍然來自微信公眾賬號、來自移動端的轉發(fā)傳播,換言之,澎湃的未來在APP、在移動端。移動媒體時代的用戶在接觸信息時有了更多的渠道選擇,越來越多的人放棄紙媒、門戶網站,開始習慣通過手機客戶端了解信息。澎湃等新聞客戶端的出現啟示我們,傳統媒體要重視新傳播格局下的渠道建設,將內容優(yōu)勢通過新建渠道發(fā)揮出來,同時輔以用戶的社交訴求,推廣優(yōu)勢資源,擴大轉型后的品牌影響力。
互聯網生態(tài)是現在一個很重要的階段,在傳播方式的不斷便捷和廣泛之中存在著許許多多不夠完善的地方,真實性和傳播內容質量在媒體傳播領域里顯得尤為重要!
三、報紙撐天代表性成果是什么
主持人語:無須諱言,本期話題受《浙江大學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被解讀為網文“10萬+”等于核心期刊論文、“網絡大V”也可輕易當教授的學術成果認定新規(guī)所啟發(fā)。輿論對新規(guī)出臺是否合規(guī)、由宣傳部負責解釋又是否合理等問題都有太多爭議。這里,僅從報紙、網絡著述能否被認定為學術成果的角度展開討論。
學術研究當然崇高?;蛟S有人已發(fā)現:時下的科研體制下,所有的研究成果認定及職稱待遇等,竟然與其學術論文刊發(fā)的刊物級別有關,而似乎沒人對具體著述的學術水平負責。目前盛行的“唯核心期刊論”,實質上是以刊物級別等同于論文級別,這是對核心期刊之外各種學術成果的嚴重蔑視,因此出臺新規(guī)作補充也是有必要的。但多少讓人感覺悲哀的是:即便你達到了條件,卻未必能成為體制中的人。
紙媒、網媒皆非知識本身
□徐旭
9月初,浙江大學發(fā)布《浙江大學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網絡上發(fā)表的文章最高可認定為權威學術期刊文章。浙江大學在學界的地位不容小覷,因此該文件迅即成為談論熱點。筆者想說的是:此事件所引發(fā)的火爆討論表明,由人類文明第三次浪潮所催生的互聯網時代已顛覆人類既往的時空觀,并正愈來愈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知識生產的方式與知識傳播的格局。
基于以上認識,可轉換角度再來審視那一紙文件,以及它所帶來的相關話題。一個頗值得深思的問題浮出水面——知識與媒介,究竟是什么關系?
筆者以為,它不過是由《易傳·系辭上》中的那段話——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比粍t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所引發(fā)的魏晉時期“言意之辨”在網絡時代的變種而已。
所謂“圣人之意”,就是關于世界、社會與人生的真理。而抵達真理的途徑,便是各種抽象的“卦象”。至于后人解釋或揭示掩蓋在種種卦象背后的真理之“言”,那便是知識。由文字建構的知識通過“書”來傳播。于是,一旦得“意”,一切“言”就成了累贅,故而就有了莊子的“得意而忘言”。既然言說都成了多余,那么負載或傳播言說,乃至于由言說所傳播真理的書寫方式,豈不更是多余之物?
話說到此,不妨依照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關于人類科技文明三次大革命(農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信息革命)的觀照方式,以歷史性目光來回顧真理與知識傳播方式的時代變遷。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史,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考察知識傳播方式變遷的方便角度。以此透視當下遭遇到的困惑,或許能使我們對互聯網時代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前景不再杞人憂天。
從結繩記事到刻畫符號,再到簡牘與帛書,及至紙張的發(fā)明、活字印刷術的誕生,哪次書寫與傳播方式的進步沒有刺激知識與學術的大發(fā)展?而作為知識生產的主體——古代的士與今天的知識分子數量也伴隨著一次次科技革命時代的到來而得到擴大,這不正是因為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方式的革命帶來的積極變化嗎?
清末,東西方文明碰撞給古老民族帶來諸多革命性變化,其中頗大的變化便是現代工業(yè)文明的成果——印刷機、鉛字與照相排版術,以及由這一波技術傳播與接受所帶來的現代媒體——本土化的報刊。拜這波“拿來主義”大潮所賜,我們才有了如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這樣一些文化百年老字號。它們直到今天仍是知識與學術生產與傳播的重鎮(zhèn)。
每次媒介的改變都改變了知識或知識的含金量嗎?事實證明,知識本身與知識的含金量并未因媒介的變化而改變,變化的是知識生產的壟斷霸權被大大削弱、知識分子的數量巨增、知識與學術生產的成果越來越被更多邊緣人群所分享、教育與學術機構越來越多、全民受教育程度也隨之提高。
自上世紀90年代初第二次改革開放以來,互聯網技術及漢字激光照排的誕生,徹底改觀了以往的知識生產與傳播格局,而網絡媒體的興起則給知識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福音。倘若今天仍停留在鉛字時代,傳統紙質學術期刊編輯部的大門外恐怕少不了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作者長隊。數千家高校及科研單位指望發(fā)論文而獲得職稱的眾多學人,與屈指可數的期刊、出版社相遭遇,于是出現了一道令人咂舌的“堵車”景觀。
報紙、網絡著述能否被視為學術成果?筆者以為,這是一個經不起論證的偽問題。多少年來,一些為評職稱而亟于發(fā)表著述者,不知想出了多少苦招兒:花錢買版面、買書號自費出版,拱手讓出第一作者署名權,請吃請喝甚至賄賂編輯等等。正是由于供需關系嚴重失衡,許多權威期刊或出版社也競相玩起了“潛規(guī)則”。問題是經由這樣的學術傳播渠道生產出來的著述,難道無學術假貨與“注水肉”?十多年前,朱大可教授撰文稱,如今的學術期刊(包括大學學報)都已變成了學術垃圾回收站。而大量已曝光的學術腐敗丑聞,證明了此言非但不是義憤之詞,反而是真實得無法再真實的客觀景象。
一個知識人,尤其是學術體制內的知識人,公開發(fā)表的著述是否算得上學術成果,這既不能由傳播媒介來證明,也不能由發(fā)表者所供職的大學或科研機構來認定。權威評判者還在期待中,它應處于第三方的獨立地位,具有學術權威與公信力,與任何學人和機構都無利益關系而且運作程序公正、透明。
一顆石子或鋼珠,怎樣把它拋到遠處?徒手、借助彈弓還是拋石器,抑或通過槍膛或炮管,這些都是拋的媒介,并不等同于被拋之物。同理可得,紙媒與網媒皆是知識傳播的媒介渠道,而非知識本身,無論哪個都證明不了被傳播對象的含金量。
真正的學術就該走出象牙塔
□沈華清
最近,有關報紙、網絡著述可作學術成果認定的討論此起彼伏。評論一個人的思想或學術價值應該只是一種方法,本無關于他的學術思考和學術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一個單位從衡量聘任的管理角度出發(fā)是需要有一定制度的。這種制度就是一種衡量的方法,不可能也不能是僵死的教條?!胺S時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本來無可非議。然而,涉及到大學這樣的公共教育體系,討論也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學術大體上應該是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事情,但不等于學術共同體是封閉不變的,不等于否定了圈外人不可以染指學術或獲得學術上的成就。學術共同體的評審,只是從專業(yè)經驗豐富性角度使得學術研究有一定程度的保證,而不是一種“打包票”的確認,畢竟同行也不是神。制度安排只是讓學術期刊有個起碼的學術規(guī)范和標準,不等于學術期刊就代表了學術核心思想和成果的絕對可靠性。那么,學術必須在學術刊物呈現嗎?展覽算不算學術交流呢?展覽有沒有學術思想和成果呢?另外,完成的科研項目算不算呢?如果報紙一定不可以,那么前面的問題也就一目了然,都算不得學術性活動。因此,“學術與否”以及“成果如何”不是刊出渠道可以決定的。當下很多認識只是沿襲的學術慣例和慣性產生的公共認知和意識使然。
學術交流開展的方式也不是一直如此的。在柏拉圖、孔子時代,他們的學術行為實際上是通過辯論進行的,類似于現在的學術討論會。學術影響力也借助于對論題的言說過程來實現,這也是同行評價,只是那時候沒有現代傳播技術的支撐。但這總不至于認為他們的活動就不是學術研究或沒有學術成果吧?玄奘在印度佛學界的辯經,現在來看像是一個和尚的行為。其實,玄奘的取經之地——那爛陀大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開設有醫(yī)學、因明等一系列課程。玄奘與其他修道者的辯論就是學術思想的展現和交流,只是我們已不懂得他的學問而只記得他的故事。
什么樣的文章才是學術成果呢?即使某個學術思想獲得了一個時代的認可,也不等于它的影響就是永恒的——有很多學術只是時代性的。因此,既不能認定核心期刊刊出的文章就有絕對的學術成就,也不能否認未在核心期刊刊出或在其他報刊刊出的文章就沒有學術研究價值。浙江大學的這種補充條例只是打破了原來的單一考量標準而已,并不對原有制度產生沖擊。報刊作為學術成果交流和傳播的新渠道,讀者從學術共同體轉向了大眾。文章在大眾中獲得認識上的共鳴后,再通過學術委員會的認定,最終才能判斷是否有較大的學術成果。一篇報刊文章不可能是教師獲得職稱晉升的全部條件,教師本就以教育教學為主業(yè)。這些年來,研究型大學正在倡導大學教師不要只停留于封閉和既定的知識。德國思想家洪堡提出把“新知識的創(chuàng)造”和“舊思想的改造”作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從這個教育理念看,浙江大學此舉正符合這種發(fā)展趨勢,就是要學者不能止于學問,更要有學術的“大乘”意識。所有的人類科學技術和思想都應該是為人類所用的,而不是躺在學術刊物上的文字。語用風格不是學術規(guī)范的本質,而是傳達學術闡釋的一種方式。同樣,也不是所有的學術都是高深莫測的,只是闡釋的語言產生了學者與大眾之間的區(qū)隔。學術當為時代所用,學術交流當因時代而變。對于真正的學者而言,處處是道場。
爭論和批評不是壞事,但是過度鞭撻浙江大學的學術態(tài)度也太低估了這所大學的智慧和基本學術精神。當我們在質疑過于一維化的學術考量的時候,恰恰忘記了教授和研究員之別。研究員當以學術為主,而教授當以教學為主。如果教授沒有學術的研究和思考,這樣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會導致學生學術能力的缺失。專業(yè)不屬于專業(yè)畢業(yè)的人,而屬于真正有志于專業(yè)研究的人?!胺中螌W之父”本華·曼德博創(chuàng)立分形幾何的時候還是IBM一位研究音頻的工程師。他致力于向大眾介紹自己的理論,使得其研究成果廣為人知。他的研究跨度從數學理論到信息理論到金融學范圍,75歲才獲得了耶魯大學的終身教職。按中國當下的制度,本華·曼德博只能算所謂的“民科”,不可能成為教授,也不可能被稱為學術巨匠。
一旦僵死于一種方法的評價,則是這個時代的悲哀,是所有知識分子的恥辱。這表明這個時代不知道學術為何物。學術的本質在于理性地探尋世界的真理。當用文章字數來界定學術標準,用刊物名號來劃定學術價值時,學術已經變?yōu)橐粔K待沽的肥肉了。即使最完美的制度,如果沒有學術的基本良知,只能用晦澀生造的詞語來自圓其說,那么學術精神可有乎?如果學術共同體狼狽為奸,占山為王、圈地為霸,學術成果可信乎?如果學術刊物唯利是圖、不問價值,學術權威不擔當,千里馬可見乎?
現在的大學教育已多樣化。不止于哲學性的學術研究,大量的應用學科和人文社會學科都和大眾密不可分,而且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更是一日千里。我們提倡靜心做學問的同時,更要理解學術致用的意義,無論是物質之用還是精神之用。信息互通已打破學術期刊和報紙的藩籬,知識分子已難以分出公眾知識分子和專業(yè)知識分子的界限。只有用包容的思維看待報刊及互聯網的學術交流和傳播價值,我們才不辜負這個學術信息平民化的時代。這里,不妨借改一下龔自珍的詩:我勸學人擦亮眼,不唯期刊論學術。
學術評判也要與時俱進
□王進玉
當下,由于學科和領域劃分得越來越細,大家對學術的認識也越來越專業(yè)化、深入化,但不同程度上也開始變得越來越偏執(zhí)化、狹隘化,而與學術最初的定義存在較大出入。
其實,“學術”本應是個很包容甚至很寬泛的概念,并非像我們今天很多人所認為的,必須是躲在象牙塔里研究出來的系統、專門的學問才叫學術,也并非只有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格式規(guī)范的論文才叫學術。它理應還包括一些有價值的觀點、有建設意義的主張、有原創(chuàng)貢獻的學說等。尤其在人文社科領域,只要具有一定的學術性、思想性,并具有良好的影響力與傳播效果,無論是在報紙刊載,還是在網絡發(fā)表,都應被認定為學術成果。但無奈的是,目前中國的很多大學和科研機構對一些學術性的思想、觀點等缺乏必要的界定、鼓勵和支持。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在堅持“唯核心期刊論”,依然片面地認為不在核心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就不算學術成果,或否認其應有的學術性和學術價值,這是極為荒唐可笑的,也嚴重阻礙了學術的自由與發(fā)展,甚至直接導致了學術腐敗。有人不禁要問:難道在核心期刊發(fā)表的文章就一定是不折不扣的學術成果嗎?未必見得。毫不客氣地講,如今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文章,有很大部分屬于典型的現代八股文。雖洋洋灑灑幾千上萬字,卻往往言之無物又艱澀難懂,即便專業(yè)人士也多不愿讀,或讀后不知其所云。很多文章缺少基本的問題意識,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純粹為了考據而考據、為了論文而論文、為了發(fā)表而發(fā)表。這樣的文章質量可想而知。據觀察,此類現象并非少見,甚至已蔚然成風。
所以,我們現在評判一篇文章是否為學術成果,絕不能只看其是否發(fā)表在核心期刊上,而是要更加注重文章本身的質量和水平。在什么媒介上發(fā)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章是否真正具有學術性,是否真正具有學術價值和意義。這才算真正回歸到學術本身上來,才是正確對待學術、尊重學術的態(tài)度。
如今已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作為重要媒介,無論在文字承載的便捷性上,還是在傳播閱讀的有效性上,都是傳統類核心期刊所無法比擬的。目前,盡管網文的質量良莠不齊,但真正好的文章還是會凸顯出來。而核心期刊的閱讀量卻不容樂觀,刊登的文章有的根本無人問津,以至于出現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尷尬。如此下來,試問論文的價值體現在哪里?學術的價值又體現在哪里?難道僅僅是為了職稱評審的需要,在期刊庫里多增加一個收錄的數據,在個人職稱申報表上多填寫一次論文發(fā)表的經歷而已?
因此我們在進行學術評判時,一定不能再將錯就錯,而是要關注論文本身,注重其實際價值、作用和影響,而不僅僅是考核在哪些核心期刊上發(fā)表過,并以此作為職稱評定的唯一標準和依據。須知,數量不等于質量,哪怕是核心期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學術評判。尤其在論文造假已成灰色產業(yè)鏈的今天,專業(yè)化定制、批量化生產的現象極其嚴重。不法分子甚至可根據行業(yè)與期刊的要求,以及個人職稱的需要來進行“量身定制”,提供“一條龍”式論文寫作服務,并保證審核通過與順利發(fā)表。實不相瞞,近日筆者就曾收到過一條短信,內容是:“您好,我們有寫好的行業(yè)論文可供挑選,也有國家級核心刊物保證發(fā)表,請問您這邊有需要嗎?”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信息有何反應。筆者當時哭笑不得,也不禁慨嘆“唯核心期刊論”的學術評價體系的確應該變一變了。如果再一味堅持,怕是不能再適應學術發(fā)展的時代需要,甚至還會帶來越來越多的負面問題。
前段時間,浙江大學發(fā)布《浙江大學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在校師生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fā)表的網文將可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yōu)。該《辦法》推出后隨即引發(fā)熱議,贊同與反對者皆有。筆者的態(tài)度——支持。畢竟時代在發(fā)展,學術成果、文藝作品等的呈現與傳播方式,以及大家接受、閱讀、欣賞等的習慣也都發(fā)生了變化。這就使得我們的一些理念也要加以更新,對學術成果的界定和評判標準同樣也要與時俱進。何況浙江大學在文件出臺后還進行了特別說明,明確指出網絡成果新規(guī)是對已有評價方法的補充,而非是對傳統學術評價體系的否定。所以我們務必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用包容的態(tài)度來看待浙江大學的做法、對待有關學術的問題,而不總是潑冷水和橫加指責,任由自己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
批評能被認定為成果嗎
□薛亞軍
浙江大學發(fā)布新規(guī),在校師生在《環(huán)球時報》等報媒及“兩微一端”發(fā)表原創(chuàng)作品,根據傳播影響等可等同于期刊論文。引起熱議的新規(guī)被通俗地解讀為:網文“10萬+”等同于學術論文。因為要考察微信等傳播又被誤讀為:刷流量可評職稱。在科研管理“唯核心”的現狀下,反對、贊成各有其理。筆者身為高?!扒嘟贰保瑢υ撔乱?guī)絲毫無感。因為,無論是“10萬+”還是“兩微一端”,都與核心期刊一樣遙不可及。
不過,該新規(guī)引起我的思考:短小精悍又具有現實針對性的批評發(fā)在報刊上,難道就不能算科研成果?
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是,藝術實屬小道。文字閱讀量別說“10萬+”,能上萬就值得“喜大普奔”了。鑒于公眾目下藝術素養(yǎng)的平均水平,能達到如此點擊量的網文,一般只有著名畫家的私生活、八卦佐一些天價作品的料兒才有可能。這樣的文章與學術的關系尚遠,如果拿來當作評職稱的成果,自然不合適。
而嚴肅的批評發(fā)在報刊,能否被認定為學術成果呢?按現在學術八股寫法,即使是近萬字的核心期刊文章,除去研究基礎、前人研究成果等文獻綜述部分,真正屬于自己觀點的文字也不過一兩千字。而一篇問題意識強、邏輯縝密、分析透徹、言之有據、能引起讀者深思的批評,由于版面限制一般也就一兩千字。就文章時效性、現實性來說,這類報刊上的批評可能要比一篇刊登在讀者寥寥的核心期刊上的論文更具現實意義。遺憾的是,一兩千字的批評在現今的科研認定標準下肯定不算數。就筆者看來,學術論文應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唯字數論”顯得過于形式主義。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術界談論中國畫筆墨的文章不說汗牛充棟,也是卷帙浩繁,但有幾篇能與吳冠中《筆墨等于零》、李小山《當代中國畫之我見》的影響力相比?吳冠中的文章字數不足一千,提出“脫離了具體畫面的孤立的筆墨,其價值等于零”“筆墨只是奴才,它絕對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緒的表達”的著名論斷。李小山在“85新潮”時期,發(fā)出中國畫應進行觀念革命,從一套套形式框框中突破出來,否則將老態(tài)龍鐘、氣喘吁吁地落在時代后面,走向“窮途末日”的警示。兩文發(fā)表的時期雖不同,針對的問題也不一樣,但都在中國畫壇乃至整個美術界引起軒然大波。他們當年的論斷至今也沒有人能發(fā)出令人信服的反駁,因為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這些問題依然存在。文章之所以能產生巨大反響,就在于其文雖短卻接地氣,猛烈批評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問題,廓清了緊迫的理論認識問題,進而推動了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這類短文較之學術期刊的冗長與八股,不僅容易在專業(yè)圈傳播,而且在普及提高大眾美術欣賞水平方面,也是學術期刊力所不及的。
若論影響力,他們的文字不可謂不深遠,放在今天的傳播媒介中,點擊量可能更加驚人。但以今之科研成果評定標準,無論是字數還是隨筆式的批評,都無法被認定為學術成果,更遑論他們文章批評的對象正是主掌媒介的業(yè)界權威。正如彭德先生所說,美術學院創(chuàng)作是主子,理論是小妾,批評連小妾都不如。報刊上的批評,無論其觀點如何尖銳和具有現實針對性,在科研評判系統中都與填補版面的“豆腐塊”毫無二致。
在批評已聲名狼藉的當下,還談以上問題更顯得力不從心。即使將這類文字當作成果,緊接而來的問題則是誰來評定。如果寫一篇評論某主席、某主編的作品評論,算不算成果?垃圾當經典吹捧的文章如何看待?哪一部門、哪一級報刊可作為評判參考,又由誰來定奪?公平性、公信力及權威性將如何保證?藝術院校的行政干部或管理人員寫一篇評論領導作品的文章不算難且容易發(fā)表,也自然更容易評上職稱。這樣一來,又會造成高校學科與職業(yè)分工的混亂,這對無行政職務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又是無形壓力。
發(fā)表在報紙上的文章理應視為科研成果,問題是在現行科研評價體系下如何認定。因牽扯到非學術的利益因素太多,目前還無解,本文也不過是無解的臆想。
來源:《中國書畫報》
四、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大河網行業(yè)聯盟頻道怎么樣?
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大河網行業(yè)聯盟頻道是河南日報2011年重點培育發(fā)展的項目,該項目的使命和歷史責任是利用“三網融合”來深化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利用媒體的力量,推動行業(yè)的發(fā)展。
曾經河南日報、大河網直接參與過騰訊與奇虎360的“3Q大戰(zhàn)”,是其中一方在河南省的背后輿論推手,業(yè)界據說涉及近1000萬的媒體公關費用,歷史上很多類似的輿論公關、品牌造勢、企業(yè)形象顛覆事件均直接或者間接參與,目前河南日報大河網簽署類似戰(zhàn)略合作的大中型企業(yè)超過百家,這些企業(yè)以戰(zhàn)略的眼光,聚集傳媒的力量,來推動公司、行業(yè)、品牌的發(fā)展。
我國信息化、電子商務在最近10年里取得重大發(fā)展,但企業(yè)電子商務普及率仍僅有33%,而同期美國、日本的企業(yè)電子商務普及率達到80%,我國大部分企業(yè)都不注重整合媒體資源來對品牌、形象、輿論進行正面宣傳,而國外幾乎所有企業(yè)從小做大都跨不過整合媒體資源這道坎。
河南日報報業(yè)集團大河網行業(yè)聯盟頻道的口號和核心價值是“聚集傳媒力量,推動行業(yè)(企業(yè)、品牌)發(fā)展”,最新的十二五規(guī)劃剛剛出臺,明確了“三網融合”和“電子商務”為戰(zhàn)略新興產業(yè),期望在該項目組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河南省廣大中小企業(yè)能搭上國家政策的春風,充分利用傳媒的力量,掌握優(yōu)勢資源,增加企業(yè)在所在行業(yè)的話語權,為所從事的行業(yè)、品牌、企業(yè)服務,并深化廣大中小企業(yè)電子商務普及率。
以上就是關于報業(yè)將被什么行業(yè)顛覆相關問題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如有更多相關問題,您也可以聯系我們的客服進行咨詢,客服也會為您講解更多精彩的知識和內容。
推薦閱讀:
報業(yè)將被什么行業(yè)顛覆(報業(yè)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